构建银行信贷支持体系。优化考核评价机制,引导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加大县域贷款、涉农贷款、脱贫县贷款投放。推动农业银行发挥国有大行作用,利用县域农村基层网点优势,加强县域农村普惠金融和消费金融服务,推进乡镇农村市场拓展专项行动。推动农业发展银行发挥政策性银行职能,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。推动农村商业银行、村镇银行坚持立足县域、服务“三农”和小微企业的定位,支持通过市场化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金,增加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供给。引导金融机构优化“三农”金融产品和服务,建立对农业企业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县域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及农户分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,积极推广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。截至2月末,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6509.81亿元,同比增长14.88%。
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。抢抓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全市场推进的战略机遇,加强农业企业上市挂牌后备项目资源挖掘、股改、培育,强化分类指导达标,推动上市挂牌和再融资,打造更多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。截止目前,全省共有农业上市公司15家,新三板挂牌农业企业42家,省股交中心农业板挂牌企业1419家。利用资本市场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,全省贫困革命老区县共有境内上市企业3家、过会待注册企业2家、在审和辅导备案企业5家。
构建农业保险体系。健全完善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相适应、与农户风险保障需求相契合的“保险+三农服务”体系,完善“基本险+大灾险+商业险”三级保障模式,扩大水稻、小麦、玉米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和收入保险试点,支持保险机构创新农业保险产品,探索“农业保险+涉农信贷”模式。深入开展“防贫保”综合保险试点,形成防止返贫致贫的“托底”效应。今年前2个月,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累计承保农作物4406万亩,服务农户407.35万户次,提供风险保障229.28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81%、76%、96%。
构建农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。完善并推广新型农业信贷担保“劝耕贷”模式,为种粮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量身打造融资担保产品服务。落实全省政策性担保业务优惠费率,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融资成本。截至2月末,新型农业信贷担保“劝耕贷”模式已在全省86个县(市、区)落地,实现全省农业大县业务全覆盖,担保贷款在保余额97.69亿元,在保户数1.74万户,户均56.14万元。
构建农村信用体系。把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、深化农村普惠金融改革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力抓手,以构建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、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着力点,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、稳定性和商业可持续性,推动信息生信用、信用变信贷、信贷促发展,助推信用村形成产业村。目前,全省16个选点县已建档农户28.9万户,建档率达96.3%,已评定信用户和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5.8万户、信用村326个,累计授信143亿元、发放信用贷款26.1亿元。
(信息来源: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)